摘要: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问题。我区始终把预防青少年的犯罪作为建设和谐平安章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构筑“家庭、学校、社会”工作网络,走出了一条集教育、预防、挽救于一体的有效途径,2005年,我区被评为江西省“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县(区),未成年人关爱工程的创新案例被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及各大媒体先后转发、刊播。本文通过对我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剖析,对当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及措施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经验和做法
1、立足于教育,做好家庭亲情大文章。按照家庭德育教育贴近家长、贴近孩子、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明显实效。一是依托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全区成立了20多所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每年举行2-3次家庭座谈会,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家长学校每学期讲座二次以上,向广大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二是创办“亲子俱乐部”,营造亲情乐园。通过亲子游戏、亲子课堂,举办家庭歌咏赛、书画、摄影展、家庭音乐会、手工艺比赛、妇女儿童健身运动等,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为家长提供一个相互沟通、交流育儿经验的契机,帮助年轻父母逐步接受现代育儿科学理念,掌握现代育儿科学方法和技巧;三是体验日常家庭,培养传统美德。开展“妈妈真辛苦,我做帮手”、“我当一日小家长”等活动,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成为日常自觉行动。
2、立足于预防,做足未成年人关爱工程。依托学校和社区两块阵地,切实推进德育创新,着力提高德育实效,使青少年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人格得到教育。一是创建“一站一部一中心”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平台。“ 一站 ”即心灵驿站,及时为心理、人格出现偏差的学生给予心灵疏导和慰籍。“一部”即“四点半俱乐部”,既解决了孩子们管理的“真空”问题,又为孩子们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一中心”即“心连心”社区托管中心,成为“留守孩”和双职工家庭子女的亲情港湾;二是扎实拓展活动载体和活动实践。除利用传统节日和教育基地开展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外,各个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了“告别陋习,做文明小卫士”、“文明上网”、“远离毒品,拒绝邪教”、“与诚信同行,做合格小主人”、“模拟法庭”、“日积一言、日行一善”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三是结对帮扶贫困学生。许多学校建立了下岗职工家庭子女档案,设立了“扶贫助困基金”,开展“情系下岗职工,爱献贫困学生”活动。2003年还开通了捐资助学、志愿服务公益性网站“虔青视野”,现共募集资金1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子近1000名。四是发挥“五老”作用,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在社区成立了42个关工委,各级关工委利用寒暑假、各种节假日与青少年开展各种有益的“老少同乐”、“老少共建”的教育文体活动。由老红军何英等同志组成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还常年为青少年学生作宣讲报告。
3、立足于挽救,做实维护合法权益工作。在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不断摸索,寻找最佳结合点,采取灵活措施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成为预防青少年再犯罪的重要一环。一是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检察院和法院在办案中时刻注意从维权的角度思考问题,着力追求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对于那些社会危害大、犯罪情节恶劣的青少年犯罪,坚决以刑罚的手段预以惩处教育,决不袒护,对于犯罪情节较轻、偶然犯罪、认罪态度较好的未成年被告人适用轻刑、缓刑,尽量使其正常的成长道路得以继续。二是规范办理,维权工作落实到办案各环节。在庭审前,坚持社会调查制度和特别权利告知制度,全面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成长过程、平时表现等,在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后,慎重作出捕与不捕,诉与不诉的决定,并依法向未成年人监护人说明其在审判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在庭审中,坚持寓教于审,人性化办案。讯问时和颜悦色,以耐心说服教育为主,以消除其紧张心理和抵触情绪,引导其全面彻底交代犯罪事实;庭审后,坚持帮教制度,建立帮教制度和帮教档案 ,不定期地进行回访,促进其彻底改过自新,避免重新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虽然我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但青少年犯罪仍然是困扰社会的一大难题,2000年至2005年5月区少年法庭审理的刑事案件,主要是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盗窃、敲诈勒索案件,还有少数交通肇事、破坏公用电信设施案件。犯罪呈现出类型多样化、形式团伙化、成员低龄化、手段成人化等特点。分析这些青少年犯罪的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好的家庭氛围。家庭关系和睦与否,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性格,尤其是单亲家庭,青少年往往缺少父爱或母爱,造成性格怪癖、内向、偏激等不正常心态,有些家长本身思想不健康,或者自身有劣迹,其思想意识也不可避免地感染了他们的子女。另外,即使家庭结构健全,教育方法不当也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高压型”的家庭奉行棍棒政策,在这种高压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一遇不良习气和坏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了邪路。
2、不当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学校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一个人一生从小学到高中有12年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在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有些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品德教育,个别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状况,对“双差生“(即学习差、表现差)的教育管理相当不力,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同时,重智轻德,对法律、人生观、道德规范教育不够重视,不注意对学生进行正当引导,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这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并由小错酿成违法犯罪。
3、不良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西方腐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乘虚而入,加之文化市场管理薄弱,一些描写暴力、恐怖、色情、凶杀甚至反动的影视作品、文艺作品通过非法途径进入我国文化市场,腐蚀、毒害青少年,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影响青少年一代,贪图安逸享乐,追求刺激,物欲畸形膨胀,当有限条件不能满足其需要时,就不惜一切手段,追求个人欲望,从而背离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对正在成长发育中的青少年起消极影响。
4、不对的社会交往。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无论是生理上还心理上都处于急剧变化的阶段,在生理上,各个器官急速成长,性激素分泌旺盛,生理发育迅速走向成熟;在心理上的特点表现为好奇心和虚荣心强,性意识萌发,喜欢刺激,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冲动,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周密、冷静的分析和判断,这种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青少年极易在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刺激时做出过激越轨的行为,再加上青少年上容易萌生一些不良的个性倾向,如有强烈的物质欲、占有欲、报复心、自私、过分追求享乐等,他们一旦遇到或结交了外界的不良朋友,便不思学业,很容易导致一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作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筑起青少年“不想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1、实施家庭细胞工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位老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效应,在人的一生中都会发生作用。马克思曾说过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应做孩子的榜样,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孩子,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家庭温暖,同时防止对孩子过份溺爱或简单粗暴,摒弃不良陋习,通过负责的教育和自己的榜样作用,尊重劳动者,遵守社会共同生活的准则,逐步增强法制意识,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每一位亲人朋友的良好品德,为孩子将来成为有用之材打下基础。
2、实施校园“育苗”工程。一是要严格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确保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每个青少年都受到良好教育。二是抓好学生性道德导向教育、人生目标导行教育、志趣导向教育、需求导向教育,尤其要抓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消费观,引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书刊和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把学生旺盛的精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到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正当活动上来,为青少年以后辨明是非、正确选择人生之路奠定扎实基础。三是积极转化“双差生”,引导“双差生”健康成长。学校应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责任,加强“双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减少教育措施的失误,鼓励他们努力上进,回到正常学生群体中来。
3、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当前,应结合和谐平安章贡创建工作,调动各相关职能部门力量,从活跃、净化文化环境人手,一方面大力查禁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清扫文化垃圾,另一方面大力兴办各种文体场所,组织开展多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满足青少年业余文化活动需要,陶冶青少年情操,防止亚文化腐蚀青少年的灵魂,减少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外在因素。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条件增进邻里亲和性,预防和减少矛盾冲突,防止青少年因矛盾纠纷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要加强对青少年交友的指导,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友伴关系,预防青少年因交友不慎走向犯罪。同时,还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劳动技能培训,开展就业指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劳动观。另外,还要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让青少年自觉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充分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将守法变成自己自觉的行为。
(二)加强管理,严密防范,限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条件和机会,构筑青少年“不能犯罪”的第二道防线。
要结合和谐平安章贡活动的要求,加大对治安防范工作的投入,加大人防、物防和技防的力度,纺织起严密的治安防范网络,为犯罪设置障碍,使有不良动机的青少年望而却步,不能犯罪。目前,一些网吧、酒吧、舞厅,由于管理有漏洞,不同程度上存在黄赌毒现象,并成为涉足流连于此的青少年互相纠合和传染陋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联手行动,逐步规范和严格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同时要抓好限制中小学生进入不适宜中小学生进入的公娱乐场所的落实,减少青少年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感染”不良习气的机会。另外,方便的销赃条件和渠道往往对青少年实施盗窃、推动、抢夺等侵财性犯罪活动具有刺激、诱发作用。因此,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易销赃行业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与此同时,还要落实对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积极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并通过跟踪帮教、安置就业等措施,让违法青少年“不想”也 “不能”犯罪。
(三)强化法律手段,打击和震慑犯罪,构筑青少年“不敢犯罪”的第三道防线。
一是加大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强化打击震慑作用。公安机关要不断完善防控机制,大造“严打”声威,狠狠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形成“伸手必被抓”的态势,从而增加犯罪风险。检察院和法院要积极配合,用好用足法律,快捕快诉,发挥刑罚的威慑作用,维护法律的权威性的严肃性,让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对犯罪青少年应经过不公开的庭审活动,力求通过完整的司法审判程序和严肃的审判活动,让违法犯罪青少年特别是初次犯罪的未成年人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其行为后果的严重性,这样既能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又能起到警示的作用,防止其在犯罪道路上越滑越远。
二是对特殊对象要采取特殊措施。为了及时有效矫治、教育和挽救有劣迹的青少年和已经犯罪的青少年,区里可考虑筹资组建办好工读学校和少年管教所。可以把那些经常违法犯罪,但由于年龄小而免予刑罚处罚的少年送到工读学校或少年管教所去学习。以思想、法制教育为主,同时学习文化和生产劳动技能。这样,既可减少社会的隐患,又可使这些少年健康成长。